当AI遇见母语课堂:在济南,寻找阅读教育的“第三种可能”
在科技浪潮奔涌的时代,关于儿童阅读教育,我们似乎总在面临选择:是拥抱炫目的新兴技术,还是坚守传统的书卷香气?技术的冰冷感与教育的温度感,真的无法共存吗?
七月的泉城,荷风送香。第十八期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习营落地济南,试图用一场深度研讨,为一线教师勾勒出一条融合之路——让AI成为得力助手,让教师回归创意与温度的核心,共同探索阅读教育的“第三种可能”。
▲ 扫码马上报名
三天的研习,将是一次扎根课堂的深度探索。研习营紧扣“AI赋能儿童阅读”的核心命题,在亲近母语二十年阅读研究积淀下,邀请多位专家与一线名师,带领老师们:
➤ 体验前沿趋势: 了解AI如何助力中文分级阅读实践,把握未来课堂脉搏;
➤解锁实用工具: 在专家指导下,初步探索AI工具如何融入诵读、主题阅读、整本书教学等环节,提升教学效能;
➤ 激发深度思考: 探讨在技术加持下,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文化理解力;
展开全文
➤共创教学智慧: 在实战研习与社群交流中,找到技术与人文的平衡点,设计属于自己的“人机共生”课堂方案。
研修看点
一、 AI赋能:从理念到课堂的“轻着陆”
人工智能正悄然改变着教育的生态。但对于儿童阅读,尤其是承载着文化传承的母语阅读,教师们常怀有疑虑:算法如何理解古诗的意境?标准化程序如何评价个性化的感悟?技术会不会冲淡了阅读本身的情感与思辨?
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将在研习营开篇直面这些关切。她将在主题演讲《以阅读和母语守护AI时代儿童的未来》中,立足教育本质,解析技术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探讨AI如何辅助我们更精准地了解学生阅读水平,如何为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更适配的文本资源,以及在资源整合、学情分析等方面带来的潜在效率提升。核心在于,如何让技术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判断,而非替代教师的育人初心。
随后的实操研习环节,将由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核心成员邵龙霞老师等经验丰富的一线导师带领。教师们将在引导性的环境中,初步接触和体验一些应用于阅读教学的AI工具。重点不在于掌握某个特定平台的所有功能,而在于理解其设计理念,思考它们如何可能为“主题阅读教学设计”等实际教学任务提供新的思路和辅助。例如,如何利用技术更高效地关联多篇文本?如何初步借助工具进行学情分析,为差异化教学提供参考?导师将分享他们的探索经验,引导老师们找到技术与自身教学风格结合的切入点。
二、 古诗新声:技术为“诗教”注入新活力
诗歌诵读是母语课堂的灵魂。如何让古诗文的韵律之美、意境之远真正抵达孩子心灵?孔晓艳和刘文颖老师将带来她们的思考与实践分享。
在“儿童诵读和诗歌”板块,教师们将沉浸在“文学时光”中,感受不同体裁诗歌的声音魅力。刘文颖老师的研讨课《不是所有的草都开花》,将展示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孩子对文字本身的敏感与热爱。孔晓艳老师的讲座《AI应用下的儿童诵读》,则聚焦于技术带来的新视角,如AI工具如何辅助教师更客观地聆听和评估学生的诵读表现(如基本的语音语调),为个性化指导提供数据支持;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更丰富的诵读情境,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入情入境”,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等等。
技术是桥梁,最终目标是指引孩子走向诗歌深处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在导师引导下的“儿童诵读教学设计”实操,将是教师们尝试融合传统智慧与新技术可能性的实践场。
三、深度阅读的“脚手架”:整本书与思辨的旅程
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深度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关键,但如何引导有效的交流、设计有深度的话题,尤其是面对高年级文本的复杂性,常常让教师感到挑战。吉忠兰(沉砂)和刘颖老师,将以她们在整本书阅读领域的深耕经验,带来启发。
本板块的“文学时光”将带领大家朗读经典童书片段,唤醒对文本的细腻感受。刘颖老师不仅执教整本书交流研讨课,更将聚焦《AI应用下的整本书分级阅读教学》这一前沿话题,与老师们探讨,技术如何帮助教师更便捷地管理阅读过程、初步分析学生阅读反馈,甚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阅读任务和思考题提供灵感;技术能否成为支持学生深入文本、促进思辨的“脚手架”?
吉忠兰老师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黑鹤将带领老师们共读《在北方森林的深处》,引导大家思考整本书的欣赏和话题设计。重点在于如何利用技术带来的便利(如快速提取文本信息、关联背景资料),更高效地聚焦于文本的核心价值,设计出能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促进深度对话的交流话题。随后的“整本书交流话题设计”实操研习,将是教师们运用这些理念进行初步尝试的机会。
四、跨越边界:当阅读遇见泉城,当经典照进现实
阅读的终极价值之一,在于连接世界、理解生活。孟琢教授将带来压轴人文演讲《一起读<论语>》,他深厚的学养将引领教师们穿透文字,触摸儒家核心思想的精微涵义,并启发大家思考:这些穿越时空的智慧,如何在当代课堂中焕发生机?如何成为滋养儿童生命成长、连接历史、社会、哲学等多学科的宝贵资源?
孔晓艳老师主持的“阅城·跨学科学习”板块,则将理念与实践结合。她将分享跨学科学习与AI应用的探索性案例,并引导教师们立足济南这座文化名城独特的地域特色(“泉城”文化),进行“阅城·济南活动设计”的实操研习。
想象一下,当教师们带着设计的初步方案,在下午的“阅城·济南”自由行走中,探访趵突泉的活力、感受老舍纪念馆里的文学气息——技术或许能辅助信息的获取和任务的呈现,但真正的核心,是教师们如何将阅读所获、文化所感,转化为激发学生探究真实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跨学科项目灵感。这正是“阅读+X”的生动诠释。
点亮那盏“人”的灯
“技术或许冰冷,但教育永远需要温度。”AI可以成为强大的助手,处理信息、分析数据、提供资源,甚至承担部分重复性工作,将教师从繁琐中解放。但教育的魅力,始终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启发、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在于教师用自身的学识、热情和对学生的理解,去点燃他们眼中求知的火焰,去唤醒他们对语言之美、思想之深、文化之厚的感知。
第十八期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习营,正是这样一个寻找“平衡点”的平台。在这里,您将不是被动接受技术的灌输,而是在顶尖专家和明师的引领下,与志同道合者共同探索、思考、实践:如何让AI真正赋能课堂,提升效率,释放教师的创造力?如何在技术的浪潮中,坚守教育的温度,让每一次诵读、每一次讨论、每一次与经典的相遇,都成为滋养生命的“有光”时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