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做活乡村全面振兴“水文章”
7月15日,从平顶山市现代水网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现代水网建设过程中,平顶山组织开展了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等水网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其中,郏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等一批农村末级水系工程已初显成效。
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政杰介绍,该县在现代水网建设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高效的工程建设、深度的产业融合打造宜居宜业乡村环境,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现代水网建设的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科学规划设计,筑牢发展根基。
在规划设计阶段,郏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内联外引、中分汝水、引水济蓝、昭水北引、引前入郏”为牵引,致力于打造中部平原缺水地区的示范样板县。
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区域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等因素,将水系连通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连。在顺利建成郏县水系连通及农村综合整治工程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国家级试点项目,成功将北汝河的丰富水源引入柳杨河、运粮河、青龙河、叶河、犟河、二十里铺河、胡河、肖河、蓝河等十条河流,打通了昭平台水库灌区北干渠七支渠,确保境内、境外水源互通互济,局部形成了大水网、大连通的格局。
目前,全县共疏通河道长度近300公里,新建生态护岸长度165公里,新增水面面积5000余亩,新建防污控污工程9座,新种植水生植物2.5万平方米。这些举措有效改善了水环境质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水源。
深度产业融合,助力经济发展。
郏县以水为媒,做活乡村全面振兴“水文章”,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产业因水而旺,项目区是优质烟叶“山西儿烟”的主产区,优质的地表水替换地下水灌溉后,烟叶质量和产量显著提高,烟农年增收3000余万元。同时,催生了28个农业特色产业园,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途径,年增收1000余万元。
文旅因水而兴,郏县县政府精心规划文旅康养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临沣寨、中国长寿之乡——姚庄回族乡、全国最美乡村——李渡口古村落等成为文旅网红打卡地。水系连通沿线新建各类农家餐饮、特色民宿等,年增游客数量40万人次,带动文旅相关产业年增加收入6000万元。
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提高了沿线农田灌溉保证率,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带动了文化旅游,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升乡村品质。
郏县以水为笔,精心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乡村因水而美,依托现代水网建设等项目,深化沟渠连通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引水入城、引水入村、引水入田、引水入塘等工作,实现细水长流、水润乡村,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同时,强化日常监管,采取“专管+群管+社会化”的日常监管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管理模式,对河道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精准监控,确保水网建设可持续、良性运行。
通过这些措施,改善了乡村的人居环境,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水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让乡村成为充满诗意与温情的美丽家园。
据介绍,近年来,平顶山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建设项目为切口,通过科学规划设计、高效工程建设、深度产业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水网建设的深度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张仪薇/文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