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红兵:那些文章是我人生的烫金“印章”

Connor 火必官网 2025-07-16 2 0

阎红兵:那些文章是我人生的烫金“印章”

本报记者 刘业飞

他究竟走了多少路,才看到当时真实的农村?

他到底有多少勇气,敢于写下那样犀利的文字?

他如何把记者的担当,一篇篇见诸报端……

翻开1993年本报刊载的《不安,新的困惑……》《沉重的思索》《淳风,归来!》三篇农村治安忧思录系列报道,泛黄的铅字里仿佛奔涌着时代浪潮下的真实回响。这组距今三十多年的报道,究竟凝聚着怎样的热忱与勇气?带着这样的思索,记者联系上了文章的作者,现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吉林局分党组书记、局长的阎红兵。

电话那头,熟悉而亲切的声音传来:“业飞你好!最近工作忙吗?”简单的问候,瞬间消弭了电话两端的距离感。

上世纪90年代,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治安乱象丛生,社会变革的阵痛在农村尤为显著。为了揭开农村治安问题的真实面纱,阎红兵足迹遍布大同、忻州、长治等地,历时数月,走访数十位受访者。从朴实憨厚的农民到县里掌握一定权力的干部,再到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不同身份的讲述者,拼凑出农村最真实的图景。

晋西北某县,一户农民家中丢了一头牛,本指望报案后能找回损失,却没想到引来一群“热心人”。这些人以破案为名,接连几天在农民家中大吃大喝,吃掉的食物价值近乎两头牛;某村村干部因秉公办事得罪了人,家中2亩长势正好的谷子,一夜之间被人恶意糟蹋,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只剩满地狼藉。

面对如此复杂敏感的问题,阎红兵没有丝毫退缩。在平顺县,他采访完村民们后,返回县里找县委书记,领导不在,他当场在办公室奋笔疾书,给县委书记留下一封信。在撰写稿件时,他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既客观呈现问题,又深入剖析根源。那些犀利的文字如同利刃,刺破了笼罩在农村上空的阴霾,让社会各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三篇文章不仅揭示了当时一些地方存在的问题,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当时壶关县、孝义市等地治安状况非常好,当地公安部门还被评为全国先进公安局。文章中一一列出他们的工作经验,为全省社会治理树立了典型,找到了方法。

阎红兵的农村治安忧思录系列报道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在1994年第二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十几年的记者生涯,成为阎红兵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那些文章,都是我人生的烫金‘印章’!”采访结束时,阎红兵再次感慨道。角色在变,岗位在变,但那份源于记者职业的担当与责任感始终未变。回首往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更见证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成长与蜕变,坚守真相、勇于担当早已成为阎红兵生命中的精神底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