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触手可及”
走进广东省龙川县培英学校,早晨的校园里传来琅琅书声,“这是我们的校园广播站,每天都有学生广播员为师生朗读经典名著。”该校党委书记邓伟国告诉记者。
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占地面积不大,教学楼稍显老旧,下课时学生熙熙攘攘,十分热闹。“我们学校有近7000名学生,且生源以附近的村镇为主,管理压力很大。”邓伟国说。如何让“学生多而有序,学校大而不乱”?邓伟国的思路是鼓励学生读书和开展相关活动,让孩子知书达礼,“由野变雅”。
谈及初心,邓伟国脱口而出的是学者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一个爱读书的校长带着一群爱读书的孩子”,这句话被他刻在了教学楼里的学生书吧,“阅读这件事,条件简单,人人都可以参与,最适合我们这样的学校。”
处处可以看到书、时时可以拿书读已经成为培英学校学生的共识。为了让孩子有书读、有空间坐,学校不仅加强了图书室建设,还在本就不大的校园里开设了开放书吧和智慧书吧,增加了图书的采购。此外,学校每个班级都建设了图书角,教师利用黑板报、教室走廊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为学生布置读书名言等阅读摘抄任务,“让墙壁说话”,从而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
这样一种全域阅读的形式让培英学校的阅读“触手可及”。为了让学生读到好书,培英学校建设了一套课外读物遴选、审核、推荐的制度,规定引进的课外读物要做到“五必须”: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必须兼顾课外读物的学科、体裁、题材、国别、风格、表现形式,必须根据教育教学需要推荐。
有了书之后,学生怎么读?2018年,邓伟国参加了一场由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校长培训,初次接触到“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模式,彼时苦于推进学生专业阅读的他眼前一亮。经过进一步了解,邓伟国将这种模式引入到培英学校。
这种模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或社会热点的主题,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多样化的组合模式围绕同一主题提供不同体裁、难度、视角的文本,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同时通过“1+X”模式(1篇精读带多篇泛读)扩大学生阅读量,按年级梯度设计主题深度逐步提升学生阅读思维,比较阅读、跨学科整合、批判性思维和读写结合、强化阅读输出等思路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深度和趣味性。
目前培英学校每个班级每周均设一节阅读课,学生每天早读前10分钟集体诵读经典古诗,并且已形成以年级为单位的阶段性阅读主题规划。此外,学校初步开发了“30+10”教学模式,即每节阅读课前30分钟传授+课内知识后10分钟丛书阅读,并要求各个班级围绕语文主题教学模式开展阅读课指导活动。
“这大幅度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是传统教学的4倍以上,同时解决了教师选文难的问题。”六年级班主任钟玲玲说,学生刘雨涵在她的推荐下爱上了《西游记》,最喜欢“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学校和班里组织的阅读分享会上,刘雨涵分享了自己阅读这篇故事的感受,“读书可以增长我的课外知识和作文水平”。钟玲玲还让孩子制作人物阅读卡片、进行视频分享会、建设朗读群进行打卡,准备摘抄本持续积累……一系列工作下来,“孩子进步很明显,阅读成效比较大”。
正如钟玲玲所做的,色彩缤纷、种类繁多的阅读活动是培英学校的一大特色。“小书签,大创意”制作评比活动让学生学会了阅读留痕;全校师生线上阅读打卡激发阅读积极性;“我的书屋·我的梦”实践活动以绘画、手抄报、硬笔形式展示学生阅读成果……学校还为喜欢写作的学生办了一份名为《培英晨晖》的刊物,由学生投稿,印刷后发到全校班级让师生共同欣赏,目前已经编印了厚厚的几十册。
该校中学语文科组长邱日芬告诉记者,学生刁文源在小学时阅读能力比较差、作文分数低,经过大量阅读和参与活动后,刁文源在一次模仿写作的活动中展现出的写作天赋让邱日芬印象深刻。邱日芬便把他的文章投给相关媒体,最终刊发出来。现在邱日芬班上的孩子经常参加朗读比赛、作文比赛且频频获奖,经常参加读书分享会的经历让孩子在类似的比赛中如鱼得水。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16日第2版
作者:本报记者 万景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