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健康科研:百亿资本如何制造酒精神话

Connor 火必Huobi交易所 2025-07-29 2 0

茅台"健康科研":百亿资本如何制造酒精神话

图源丨文轩图库

2025年3月,茅台集团科技创新工作会披露了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1%,达8.2亿元,新增6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

对于年利润超1200亿的酒业巨头而言,这笔投入仅占营收的0.5%,但它却释放出强烈信号:这家靠传统工艺屹立74年的企业,正试图用科技重构自己的基因。

被撤回的论文

日前,有媒体披露了2020年6月,锦州医科大学团队在国际期刊《Food Science & Nutrition》刊发的一篇轰动性论文:茅台酒可改善酒精性肝纤维化。

论文通讯作者包括三家医科大学教授,研究宣称茅台酒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包括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抑制NF-κB通路活化等,并特别强调茅台酒虽会引发脂肪肝但较少导致纤维化。

然而,这篇研究论文在2023年因图表重复问题被期刊撤稿,此后便无进一步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明显矛盾:一方面试图论证茅台酒相比其他酒精饮品具有"特殊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其仍会导致脂肪肝等酒精典型损伤。

这种试图在酒精固有危害性框架下寻找"例外论"的研究路径,本质上反映了商业利益与科学伦理的冲突。

据实验原始记录显示:该研究实验组小鼠的肝损伤数据曾被选择性剔除;同一组显微镜照片在不同论文中反复使用 ;更为重要的是,在提供资金支持时,茅台技术研究院提供了"研究方向建议" 。

科技攻关计划

茅台集团的科研布局始于2010年启动的"茅台科技攻关计划",茅台希望完成从传统酿造向科技驱动的战略转型。

之后的时间里,茅台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并与高校共建实验室,研发经费水涨船高,从当年不足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2亿元,但其研发0.5%的强度,仍显著低于生物医药等行业。

展开全文

2022年,茅台成立"科学技术研究院",启动百亿产业基金,形成"4T融合"研发体系,就此与高校合作项目进入成果爆发期。

粗略统计,2015-2023年,茅台资助的"有利研究"达47篇,其中8篇发表在影响因子5.0以上的期刊,3篇因数据问题被撤稿。

茅台"健康科研":百亿资本如何制造酒精神话

图源丨网络

茅台的研究大多聚焦三大核心领域:一是通过现代技术解析传统工艺,发现其高温发酵产生的独特化合物;二是鉴定出近2000种微生物菌株,构建"酿酒微生态"理论;三是识别300余种风味物质,建立酱香型白酒风味图谱。

这些研究着力强调地理环境和工艺的独特性,构建了一套突出"科技价值"却弱化酒精健康风险的特殊话语体系。

百亿基金的"健康"生意

2025年,茅台集团科研投入计划将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22%,创下历史新高。

持续加码科研投入背后,是茅台应对行业三大危机的战略选择:一是化解WHO酒精危害警告带来的健康认知危机,二是解决传统工艺传承断代风险,三是突破白酒行业增长天花板。

从茅台2023年年报来看,"科技创新"一词被反复提及89次,创下历史新高。但深入梳理其百亿产业基金的实际投资组合发现:42亿元投向了生物医药领域,典型案例包括研发多肽原料的成都泰和伟业;28亿元用于食品科学研究,如与江南大学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另有19亿元布局医疗健康产业,以投资19亿元的贵州茅台医院为代表;剩余11亿元则流向微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

这些被投企业大多与茅台主业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联。以成都泰和伟业为例,其研发的肝靶向药物载体技术,正被茅台用于所谓的"解酒产品"开发;而江南大学联合实验室产出的"茅台微生物组"研究成果,则成为集团健康宣传的核心素材。

"这不是纯粹的科研投资,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商业闭环。"某知名证券分析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先资助研究证明产品的特殊性,再开发相关衍生产品实现商业变现,最后用'科技茅台'的新标签来拉高资本市场估值。"

这种话术的影响力甚至延伸到了政策制定层面。在某省《酒类产业发展规划》的专家论证会上,一份大量引用茅台资助研究的报告曾提出将"传统酿造白酒具有潜在健康价值"写入正式文件。

茅台"健康科研":百亿资本如何制造酒精神话

图源丨网络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茅台首次尝试与医学院校合作,包括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展酒精代谢研究,同华西医院合作肝健康评估项目。这种跨界合作既是对产品健康属性的探索,也可能面临学术伦理方面的质疑。

茅台这场始于十余年前的科研布局,通过百亿产业基金的设立达到了新的高度。从微生物研究到医疗健康投资,从食品科学创新到生物技术突破,茅台正在构建一个横跨多领域的科技生态。

但在这光鲜的科技外衣之下,其商业本质依然清晰可辨:通过资本力量重塑科研话语体系,为传统酒精饮品披上"科技创新"的外衣。

千亿巨头的转型之痛

2024年,茅台营收突破1800亿元,净利润超1200亿元,但高增长背后,隐忧渐显。

尽管茅台投入巨资打造“科技+健康”形象,但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将酒精列为一类致癌物,这与茅台“适量饮用有益健康”的营销话术形成尖锐矛盾。年轻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高度白酒消费群体老龄化,国际市场ESG审查趋严,均对其长期增长构成挑战。

不断追加的科研投入,本质上是茅台自身的焦虑写照。科研布局虽广,但核心突破有限。合成生物学、AI酿造等前沿技术尚未形成产业化成果,而部分论文因商业驱动,缺乏科学客观备受争议。

白酒行业正面临消费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压力,茅台也未能幸免。飞天茅台批价与出厂价倒挂超800元/瓶,渠道囤货炒作问题难解。同时,千元价格带遭遇威士忌、低度酒等新品类冲击,年轻消费者偏好转变,国际化进展缓慢,海外营收占比不足5%,增长天花板隐现。

茅台手握1800亿现金,但产业基金投资回报周期长,股东对年超900亿的分红依赖使其难以全力投入长期战略。此外,酒精行业的天然属性使其ESG评级提升困难,舆论对其“健康营销”的质疑持续发酵。

茅台的困境是大多数中国传统行业巨头的通病。要脚踏实地思考,如何在保持核心优势的同时,实现真正的创新转型,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打着科学的幌子,在违背常识的盲目实验中丢失自我。

评论